•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南高校

研在湖大洋教授为少数民族语言“留声”图文

时间:2016年07月02日 信息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研在湖大洋教授为少数民族语言“留声”图文

少数语言资源库建设团队到隆回花瑶进行田野调查

 

一个土生土长的“洋教授”,却热衷湖湘文化?不会说中文,却要钻研少数民族语言?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我校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全职特聘教授Chris Sinha(克里斯·辛哈)正在做的事——建设湖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   2013年,时任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长的辛哈教授来校参加“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参会期间,辛哈教授参观了当时我校的村落文化博物馆,对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了解到湖南省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后,保护这些濒临消亡的语言成为辛哈教授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惦念。   半年后,辛哈教授告别家人,远离家乡伦敦,正式加盟我校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成为该院首位全职特聘外籍教授,并着手组建研究团队,开始建设湖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   保护传统文化基因   “提起中国,人们都知道有普通话,但不知道少数民族也有语言。”为了这些被遗忘的“少数”能得到更多关注,辛哈教授来校之后就开始为少数民族语言“留声”。   “语言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就是保存传统‘文化基因’”。辛哈教授说,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自己民族、地区的发展历史,积淀着丰富多彩、不可再生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基因和宝贵财富。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使用语言在130种以上,文字达60多种。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语言都已濒危。以土家族为例,土家语的使用几乎都在湘西自治州,目前还会说土家语的人口大约有6.1万人,不足总人口的1%,是一种濒危语言。   为此,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精干力量,组建了一支“王牌军”——6名博导、8位教授,还包括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优秀学生。   刘正光,团队中的领军人物,作为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对于建设湖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还有更多的考虑。   “建设语言资源库,涉及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就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天地。在学术研究之外,语言资源库不但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是向外推介少数民族的一张名片,能有效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刘正光表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待挖掘。   教授“下乡”采语言“标本”   作为前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长,辛哈教授曾在瑞典、荷兰、丹麦、印度等国著名高校任教,但来到中国,他却甘愿俯下身子,挽起裤腿,奔走于田野乡间,进村入户,寻找少数民族语言的“发言人”,采集语言“标本”。   “语言调查是项目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筛选好发音人。”辛哈教授介绍,合适的“发言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一定的居住年限,并且需要有单纯的家庭语言环境。“发言人在家庭生活中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但如果又懂得说普通话,这就是最理想的人选,方便我们日后对语言进行整理。”   凤凰,这个湖南西南部的边陲小镇,因多民族聚居,成为辛哈教授“下乡”的第一站。在这里,他看到了精美的苗族银饰、多彩的凤凰蜡染,别致的吊脚楼……采集语言“标本”的过程也成了一次丰富的民族文化之旅。因此,在别人看来艰苦的田野调查,在辛哈教授这里成了有趣的事。   目前,辛哈教授的语言资源库建设团队分为四组,就湖南典型的四种少数民族语言——土家语、瑶语、苗语、侗语进行语言采集。湘西龙山县、隆回虎形山乡、凤凰勾良苗寨、怀化新晃……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一次出发前,团队成员都会动用各种力量——政府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团队、校友等,寻找合适的语言“发言人”。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想找到一个纯正的‘发言人’已经非常难。”汪朋,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的青年教师,现已经成长为团队中的骨干,他介绍,“当时为了找到人,我们无奈之下只能邀请乡镇教师,骑着自行车挨村串户上门联系,甚至还到当地派出所查居民的搬迁轨迹,最后才完成任务。”   建一座有声“博物馆”   找到合适的“发言人”后,辛哈教授团队会让发言人读规定的字、词、句表和段落篇章,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声韵调、词汇、语法单句等,并开展家庭对话,将纯正的少数民族自然语言录成音频、视频,存入有声资料库。此外,团队还会开展问卷调查,通过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对时空概念等的表达方法,以揭示语言、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   “语料收集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语言“标本”进行数据转录,才是项目的重头戏。”汪朋告诉记者,一小时的对话,他们往往需要花60—100个小时去转录——对对话进行切音分割,用国际音标标注发音,再手工记录,以此来完成语料的分析统计,从而真正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   “十年,这是我设想的项目完成的最快年限。”虽然工程浩大,但辛哈教授仍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目前,江苏省已经完成全省的语言调查、采集和存储工作,开通了江苏语言资源库展示网;少数民族资源大省云南已试点采集傣语、景颇语、卡卓语等10多种语言词汇,拟定了资源库建设的框架;上海、北京、辽宁、广西、山东等地,也已相继启动这一项目,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也纷纷加入语言数据库的建设队伍中。   辛哈教授表示,语言资源库一旦建成,将成为民族语言资源的一座“有声博物馆”,不仅守护多样的民族文化,还能成为学生们的学习教材,为老师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推动力。        责任编辑:李妍蓉    

 

上一篇:校领导七一慰问老党员图文
下一篇:第十二届中日超精密加工国际会议将于11月4日-6日在长沙召开
(作者:佚名 编辑:湖南大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荐学院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