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南高校

重磅喜信|我校熊继柏教授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王行宽教授、潘敏求教授被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时间:2017年07月05日 信息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重磅喜信|我校熊继柏教授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王行宽教授、潘敏求教授被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6月29日下战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隆重举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赞誉大会。我校熊继柏教授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王行宽教授、潘敏求教授被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据悉,这次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评比看重面向下层和临床一线,国医大师人选须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续工作引导先生,从事中医临床或鉴别、炮制等中药临床使用相干工作50年以上。全国名中医人选须为省级名中医、省级以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续工作引导先生或全国良好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临床或炮制、鉴定等中药临床使用相干工作35年以上。经自下而上、逐级保举和“两审三公示”等评比程序,评比出30名国医大师和100名全国名中医。

目前,国医大师评比赞誉已开展三届,共评比赞誉了90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比赞誉是首次开展。此项工作在行业内外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表现了党和当局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与支撑,也是对中医药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与鞭策,对进一步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激励广大中医药人投身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熊继柏教授、王行宽教授、潘敏求教授先辈事迹

 

熊继柏:小学学历的国医大师

熊继柏,1942年8月出生,湖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保健委员会医疗会诊核心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续工作引导先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顾问。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小熟读中医经典 长期从事临床实践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熊继柏始终坚持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对诊治内科杂病、儿科病及妇科病均有独到的见解和雄厚的临床经验。在诊治急性热病和疑难病证方面,尤有独到的成就。

 

十三岁时,熊继柏遵祖父熊玉田公之训,启蒙习中医,初读《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恬四百味》《王叔和脉诀》《汤头歌诀》,因资质聪颖,过目能诵。十四岁时参加农村联合诊所,拜师于常德地区名老中医胡岱峰老师门下。

 

胡老老师自幼习文,先儒而后医,时已八十高龄,乃依循规蹈矩之法教以《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并令熊继柏熟读《医宗金鉴》中之《四诊心法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

 

十五岁时,重点攻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读之书悉能背诵。二十岁时,拜师于名老中医陈文和老师门下。陈文和曾卒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执教颇重针对性,除教熊继柏习《黄帝内经》之外,并令重点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自此,其临证水平有了长足提高。

 

十六岁起,熊继柏在石门县维新中医院望闻问切,乡人称“小郎中”,历时二十一个春秋,足迹踏遍石门的山山水水,各种病他都接诊,积累了雄厚的下层诊疗经验,“我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反复摸爬滚打出来的”,日后他在他的著作中如是说。

 

有一年,石门县维新镇一带乙脑、流脑流行,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诸多患者不治。一名十七岁的小伙,染病后高热不退,最高时体温达到41℃,延续五天晕厥,全身发斑疹,四肢抽搐。县医院下达了病危关照书,家人预备了后事。小伙有个亲戚听说熊继柏有办法起死回生,便慕名找来。

 

熊继柏开出一副猛药,嘱咐病家弃药罐而用大吊锅煎药。一日一夜,病人喝下十碗药汤。奇迹出现了:高热退了,抽搐止住了,几天后,病情痊愈。自此,二十一岁的熊继柏名声大震,四乡危重患者接踵而来。熊继柏用温病理论引导诊治,鲜有不效者。几年下来,熊继柏医疗营业已辐射至石门周边几个县域,少年成名。

 

自1958年实习当大夫,直至1979年,熊继柏在石门县维新中医院延续从事中医临床二十一年。其间从1964年到1979年的十余年内,天天应诊量常达一百人次左右,出诊足迹遍及石门县的每一个墟落,诊治了无数为病痛折磨的乡亲。

 

2006年,熊继柏受国家某部约请赴阿尔及利亚,为布特弗利卡总统治病,取得优秀疗效,是国内至今为外国元首看病的为数不多的中医之一。当然,熊继柏诊治的更多患者是平民百姓。从医五十余年来,已接诊患者近百万人次。

 

熊继柏说,医者行善积德,要有菩萨心肠。因此,他看病分外照顾六种人:抬担架或坐轮椅来求诊的危重病人;残疾人;八十岁以上老人和三岁以下小孩;癌症的重症患者;从外省来的;边远山区来的,尤其是农村来的,再苦再累也要看完。他动情地说:“农夫太费力,收入低,生病以后跑到城里要路费,留宿吃饭要花钱,看病更要钱,能够为他们减轻点负担就尽量减轻一点。”

 

熊继柏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精勤不倦,德艺双馨。他曾戏言:  “一辈子就是两小我喜好我,一个是病人,一个是门生。”确实,在病人眼中,他是最好的大夫;在门生眼中,他是最好的先生。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在几十年中医临床和教学中,熊继柏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擅长诊治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诊疗各种疑难病症及危机病症经验独特。熊继柏说,疑难病不是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超乎常见病一样平常规律的疾病。

 

中医讲究团体,讲究辨证论治,在治疗疑难病时更能独占鳌头。熊继柏指出:中医临床,关键在于贯穿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坚持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临床辨证的关键是辨清病性与病位,临床施治的关键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

 

熊继柏通熟中医经典,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天真运用经典理论引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屡屡用中医药创造奇迹。

 

长沙一位三十五岁医学教师患流黑汗的“怪病”,晚上不出白天出,全身发黑,全国多家大医院诊断为内分泌失调,服用西药已难见效。患者羞于见人,意志低沉,心烦意乱。熊继柏诊断为阴虚自汗,而不是阴虚盗汗,题目出在肾脏,肾阴虚致虚热自汗。处方为知柏地黄汤治肾脏虚热,外加龙骨、牡蛎帮助止汗,不出一个月,黑汗止了。几个诊疗回合,病人痊愈,容光焕发。

 

一位曾下过几次病危关照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人,高热,体温达41.5℃,全身斑疹、黄疸。患者绝望等死。家人抱着一线盼望,找到熊继柏,他辨其病机为热毒入血,予以犀角地黄汤加味,五剂药后退烧;二十剂后,病人斑疹黄疸皆退,临床指征消散,生活、工作恢复如常。

 

北京患者张某,四十多岁,2011年肺癌手术后化疗半年,出现脑转移,站不稳,头昏头痛剧烈,求诊于熊继柏。熊继柏诊此乃正气内虚、并兼痰凝毒聚,需扶正益气与化痰祛瘀贯穿于治疗始终。熊继柏清楚地记得,病人第一次是被人“抬”进诊室的,第二次是“扶”进来的,第三次是亲友“陪”着来的,第四次却是本身“走”来的。而今,张某每年从北京来长沙两次复查,对熊继柏感激涕泣。 

 

只要是熊继柏坐诊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挤满诊室。现在医学发达,各种高精诊疗仪器可以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得一览无余,但熊继柏摸脉看病不是借助仪器,靠的是一块布垫,一支笔,一本处方笺。他的诊室无血压计,无听诊器,无体温表,无化验单;酷爱中医的他从不开西药,从不开中成药;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坚持用地地道道的“纯中医中药”治病。

 

他自创的黄芪虫藤饮、葛根姜黄散、玄贝止嗽散、散偏痛丸等名方,药味精,奏效快,救人无数,彰显了熊继柏对中医的虔敬与深情。熊继柏认为,“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踏实的理论功底;第二,雄厚的临证经验;第三,迅速的思维反应。”其实他所实践的远远不止于此。

 

从小门生成长起来的大学教授

 

1979年底,全国中医选拔考试,熊继柏以分外优秀的成绩,选调到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主讲《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课程,任教三十年来,讲课时数逾八千学时。他讲授中医经典课时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融会贯通,而且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深受门生迎接。凡是听过他讲课的门生,无不激发出学习中医的高昂热情。

 

近年来,熊继柏曾多次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广州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遵义高等医专,以及河南省中医研究院、深圳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等地约请讲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湖南株洲举办两期全国性的熊继柏教授临床经验研讨班。

 

此外,受湖南省中医学会约请,先后赴株洲、衡阳、湘潭、常德、永州、郴州等地市中医学会讲学。2008年,熊继柏受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约请,以大陆卓异学者身份赴香港浸会大学讲学,听课对象为全香港注册中医师,熊继柏广博的学识令全体听众无不折服。熊继柏迄今已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和带徒一百余人,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中医营业主干。

 

临床与教学之余,熊继柏伏案耕耘不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著作十九部。其独撰著作《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列为藏书。任副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为我国历代以来研究《黄帝内经》最大型、最完整、最体系的工具书,1999年获得国家消息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并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提高二等奖。

 

 

王行宽:从大运河畔到

湘江之滨的半世中医缘

 

王行宽,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术带头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终身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名医。享受国务院当局特别津贴专家,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续引导先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

 

1939年3月1日,王行宽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9年,考取原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卒业后分配至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工作。从大运河畔到湘江之滨的缘分,一牵就是半个世纪,至今仍然在连续。

 

从医57年,行医51年,现今78岁高龄的王教授,虽然已到了颐养天算之时,但目前他仍坚持周一到周五全天门诊。他耕耘杏林50余载,遵循“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的总则,处处以病家为重,时时为患者着想,把济世活人之术作为积德行善之业。王行宽教授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在临床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成果累累,在教学上桃李满园,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是一位深受大家敬重的中医学家。

 

往往有人问他,何不退休颐养天算,他给出了五大理由:一是风俗了,二是舍不得那些病人,三是坐诊是一种乐趣,四是想为社会分担一点责任,五是看到病人治愈了对本身也是一种鼓舞。

 

他常说:医者,应该博采众长。

 

见过王行宽教授的人,都会被他深厚的中医功底和独特的见解折服,被他旁征博引的学者风采吸引,被他超强的亲和力感动。王教授融古训和新知于一体,反复探索,赓续总结,渐渐形成了本身的临证特色。

 

王行宽教授担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心脑系、脾胃肝胆系疾病和疑难杂症,他的治病特色,是根据脏腑生化制约的相干性,对于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擅长综合分析,凸起了“杂病治肝,多脏调燮,综合治理”的学术思想及“师经方而不拘泥,学时方而善权变,总结经验,创制验方”的学术特色,尤其倡导从肝论治。例如对胸痹心痛的治疗,他认为其发病部位应该在心络,他倡导从肝治心,推许清代陈士铎的“心痛治肝”之法。他潜心研制出来的“心痛灵Ⅰ号、Ⅱ号和Ⅲ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结果特别很是好。

 

王行宽常说:“医者,应该博采众长。”他喜好买书,喜好看书,喜好做读书笔记,无论是哪位医家的书籍,都会拿来翻阅。他的黑色手提包里,可以没有一分钱,但一定有读书笔记本,掀开本子,密密麻麻记载着各位医家的学说和他本身的经验总结。

 

王教授的许多独到专论和治医之道,毫无保留地在省内外的刊物上发布,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讲,其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9部,其中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2部,主持省厅级科硏课题7项。获湖南省科技提高二等奖1项、湖南中医药科技提高三等奖1项、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提高奖2项等。王行宽教授便是如许一位耕读相伴、著述颇丰的杏林大师。

 

他常说:诊病追求是结果而非服从。

 

有人称王行宽教授是个“慢郎中”,接诊一位患者至少要花十分钟。有人戏言,假如医术精湛,立马可以开出处方。王教授说:“诊病追求的是结果而非服从。”

 

他说:“医者,应该对病人负责任,细致地扣问和检查,才能让本身的判断更加正确。”在他的诊室,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危坐如钟,和蔼可亲,他扣问病情认真精密,一丝不苟,交代病人饮食禁忌、煎服法和细致事项时,不厌其烦。

 

他书写的医案不仅仅是对病情的记录,更是一篇文笔精美、极富文学色彩的短文,让人读后感触万千,受益匪浅。

 

他常说:花最少的钱为患者解决最大的病痛。

 

2005年炎天,一位中年妇女坐在王教授的诊室一直敲打着本身的头部,且赓续呻吟流泪,哭诉:“我头痛了2年,在大医院诊治,花了3万块钱,没有一点结果,还越来越痛了。”王教授细心看完患者的资料后,告诉她:“你的病无大碍,诊断也清楚,就是血管神经性头痛,服几付中药就会好,花不了多少钱。”随后,给她开了14付中药汤剂煎服。2周后病人再次来到诊室时嬉皮笑脸,她说:“王教授,太神奇了,3万块没有治好的头痛,您只开了180块的药就痊愈了。”

 

王行宽教授始终坚持“花最少的钱为患者解决最大的病痛”。成百上千的顽症病人接受他的诊治后,都感觉如绝处逢生,真正领会到了中医大家的风范。他的诊室里挂满了病人送的牌匾,“医神”“德艺双馨”“当代华佗”“厚德载物”等表彰表现了病人对他的爱戴。

 

他常说:奇迹是在不摒弃中发生。

 

曾经有位76岁的男病人,是王教授的“粉丝”。之前由于患气管炎常年在王教授的门诊看病。2015年6月初,查出肺癌和气胸住进湖南中医附一呼吸科,入院后第二天出现紧张呼吸衰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入ICU病房后,病人出现紧张呼吸衰竭,气胸加重,立刻进行了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进行了一系列地对症支撑治疗。经过一周治疗后结果不佳,难以离开呼吸机。

 

主治大夫和病人家属一路找到王教授。王教授看完所有的病历资料后,开了中药处方。当时病人肺部感染已经是多重耐药,抗生素结果均不佳。在王行宽教授的引导下,主治大夫一向坚持给患者鼻饲中药,配合呼吸支撑、营养支撑等一系列的支撑治疗后,病人竟奇迹般地好转,在第35天时顺利拔出了气管插管,离开了呼吸机。王行宽教授说,“奇迹就是在不摒弃中发生的。”

 

他常说:要多替患者着想。

 

现在,王行宽教授虽已年近八旬,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天天坚持坐诊,风雨无阻,常常不能按时放工。2006年冬天,有位从张家界来的患者,下战书得早点赶火车回去,检查效果午时才出来,王先生就一向等到给他看完病才回家。他常说:“我们要多替病人着想,假如我不给他看完病,他今天就回去不了,还得在长沙住宿,农村来的人哪里住得起。”

 

2012年春夏之交时,王先生坐诊时忽然觉得小腹剧痛,但他仍忍着剧痛诊治完了十多位病人,才去给本身做检查。效果发现是输尿管结石,泌尿外科大夫强烈建议他住院,对他说:“王老,您照旧要多歇息,否则后果紧张啊!”但他放心不下病人,开始一向拒绝住院,后来由于腹部绞痛难忍才住院治疗。一个星期后,他又出如今诊室了。

 

湖南省老同道潘基礩的夫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数年,多方求治无效,后服用王教授的验方不到10剂,就痊愈了。潘老欣然命笔,题诗相赠:“行善孚人望,宽宏德益彰;良医与良相,各有济时方。”

 

他常说:把本身武装得更壮大,就会有更广阔的寰宇。

 

在中医教学实践中,王行宽分外正视向门生传授经得起临床考验的珍贵知识,无论讲哪一个专题,他都看重三个结合,那就是古代与当代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本身与他人结合。听王教授讲课对门生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是再复杂的题目,他都能讲得清楚明了。他认为学习中医必要有雄厚的生产生活经验,要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更必要悟性,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王教授对门生的关心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上对每一个门生他都极其关心。有位门生家庭贫困,卒业时,王先生鼓励他到沿海找工作,还给了他2000多块钱的食宿费。在广州等地转了几个月,这位门生却没能如愿找到合适的工作,垂头丧气地回来了。王行宽给他鼓劲:“再读三年博士吧,把本身武装得更壮大,就会有更广阔的寰宇。”在王行宽的鼓励下,这位门生重新振作起来,最终获得了成功。

 

王行宽教授从教50年来,除他授过课的门生之外,直接受教的还有硕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10人,作为全国第二至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引导老专家,先后引导学员6名、全国良好中医临床人才3名,跨世纪人才班7名,带教的实习生、进修及规培学员不计其数。他们都秉承着王先生的医德医风,赓续弘扬着中医文化精华,现已成为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王行宽教授在接诊完病人后,会将当天的典型病例拿来和门生们分析讲解。

 

作为学者,他著书立说,流传于世,为传统医学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医者,他德艺双馨,待病人如亲人,坚守50年治病救人无数;作为先生,他教书育人,勤勤恳恳,将汗水挥洒在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他对事业的执着寻求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并将继承影响浩繁歧黄学子。

 

 

潘敏求:八旬教授五十年如一日坚守临床一线

 

潘敏求,男,汉族,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1941年生,1968年卒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续引导先生。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信用院长、中医临床研究所信用所长,世界中医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分会信用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顾问、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引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信用主任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天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

 

从医五十年,潘老在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雄厚的经验,博览群书,求教名家,坚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为了探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方药,1978年,潘老跑遍了全省80多个县区,从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到一望无际的湖区,深入墟落民屋共收集了上千个有关治疗肿瘤等方面的秘方、偏方;接着,又北上长春、北京,南下广州,东赴上海,西抵重庆等地,登门拜访我国各地有名望的医学专家,向他们求教;通过勤学不辍地学习与临床经验的积累,编成了《中华肿瘤治疗大成》,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论述和归纳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巨著,本书收集了内、外、妇、儿各科百余种肿瘤,重点凸起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9种治疗方法,对我国中医治疗肿瘤作了周全总结和高度概括。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先后多次在德国、美国、泰国、韩国、菲律宾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应邀讲学,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正视和关注。

 

潘敏求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和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了多个国家级、部级和省厅级科研课题,获成果奖十余项。在国内首先提出“瘀、毒、虚”是肝病的基本病机,创立了“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为治疗肝病的基本法则,发明了第一个国家级治疗肝病的中药新药——肝复乐,用于治疗肝病及肝癌,该药已获卫生部新药批准文号,是国家卫生部批准生产的第一个治疗肝癌新中药。此药的诞生,给广大肿瘤患者及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症状,而且大幅进步了患者生存质量,有用延伸了患者生存期。在肝复乐的研究过程中,为正确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潘老始终坚持与病人同吃同住,即使自身染病,仍坚守在病人身边。不管寒冬腊月照旧烈日炎炎,只要病人有必要,潘老总是在第临时间出现。在药物临床观察研究过程中,潘老曾数日高热不退,但仍坚持夜半三更到病房查看用药患者的情况。正是有了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对医疗事业执着的寻求,“肝复方治疗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1992年国家中医药科技提高一等奖。此外,在潘敏求同道的带领下制订的“原发性肝癌中医药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获得湖南省中医药科技提高一等奖。

 

潘老在临床一线坚持了五十年,五十年如一日,已诊治了数万名患者。不少已进入中晚期的肿瘤患者,在西医院被告知生存期只剩几个月,无奈之下到我院找潘老进行中医治疗,在潘老的中药调理下,很多病人不仅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有些病人的肿瘤消散了!潘老精湛的医疗技术,使求医者络绎不绝。潘敏求所在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出现了湖南中医界少有的征象。每逢潘敏求坐诊的日子,病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远至美国、韩国、新加坡、菲律宾,近的黑龙江、北京、上海、江浙、两广、云贵,本省患者更是比肩继踵,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五黄六月,暑气蒸腾,在潘敏求坐诊的头一天下战书,病人家属们就在门诊大厅里排起了长龙,密密匝匝地过人都难,后来经组织研究定下电话预约挂号,即便如此,也要预约排队到2-3个月以后才能看上病!

 

这些事,潘老看在眼里,痛在内心。常年的劳累,使他本身的健康状态已大不如前,多种疾病缠身,医院向导忧虑潘老身体吃不消,给潘老安排了一周半天的门诊。虽然医院只安排他看半天门诊,但为了知足病人的盼望,他要求医院给他安排一整天门诊,尽量为更多地病人排忧解难。2016年7月,潘老的痛风病复发了,右踝关节及右脚肿胀,痛苦悲伤难忍,已无法行走,加之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缠身,潘老生活已特别很是吃力,但在必要出门诊的日子里,潘老仍不顾家人劝阻,吃过止痛药物后,在助手的搀扶下定时来到门诊,为病人进行诊疗。医院考虑到潘老身体抱恙,严酷控制号源,很多未挂到号的病人均在诊室表面守候,潘老心疼他们从各地过来不易,不顾自身病痛,仍坚持为他们诊治。坐诊期间,为了节省时间多看几个病人,即使自身身体不适,午时也顾不得歇息,要助手买来盒饭,就在诊室里吃完,接着又看,每次都是坚持帮所有病人诊治后才放工。

 

在非门诊时间,只要身体许可,潘老会到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整顿临床医学资料。但是常常前脚刚跨进办公室,病人就已经等在门外了。潘老天生就是个来者不拒的人,再忙再累,只要有间隙,就给病人诊治。这些没有预约的病人中,有的是晚期肿瘤病人,个别病人有晚期病人特有的难闻气味,潘敏求仍是一如既往地给他们望闻问切,偶然病人咯痰血,喷到潘敏求身上,助手们都有些忧虑,但潘敏求总是笑笑:“有什么办法,大夫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为病人排忧解难,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病人……”


作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五十年来,潘敏求将本身对病人的崇高责任,都融化在对医学事业勤学不辍追寻和求索中。在浩繁人眼里,潘敏求是位难得的人才,是一名令人尊敬的良好医学专家。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元老,原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余桂清教授更是对潘老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潘敏求教授获得了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发明了一个国家级的抗癌中药,出版了国家第一部中医肿瘤巨著,这三个第一在他一小我身上,特别很是可贵。”

上一篇:湖南日报熊继柏获评“国医大师” ,王行宽、潘敏求获评全国名中医
下一篇:我校杜紫荆同窗参加庆香港回归20年华人青年植树运动
(作者:佚名 编辑:湖南中医药大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荐学院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