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南高校

我校校友刘福君的长篇新作皮影班出版发行

时间:2020年09月01日 信息来源:怀化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

我校校友刘福君(左)与曹文轩合影。

     《皮影班》以少年麻青拜师学艺为主线,刻绘了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皮影戏的特色。在庆德班、秦家班两个皮影戏班的争斗中,在孩童学艺的相互陪伴与砥砺中,在皮影制作、童谣传唱、皮影班衰败等情境渲染中,中国传统技艺的当代命运一一浮现。作品既洋溢着孩童学艺的稚气和趣味,也沉潜着传统技艺的民间基础和当下困境。作品文学性十足、抒情性饱满,流露出一种浓郁的诗性情怀。作品语言持正典雅,人物个性鲜明,具有一种深厚的思想与艺术力量。

——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颁奖词

 

     去年十月,我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2007届毕业生刘福君(笔名大秀)的《皮影班》获得了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评委会评价这部作品“洋溢着孩童学艺的稚气和趣味,也沉潜着传统技艺的民间基础和当下困境”。

     近日,《皮影班》正式出版面世。这部作品讲述了山东黄河滩一个皮影班诸多小演员的故事。作品挖掘了传统皮影艺术的魅力,展现了民间皮影艺人的坎坷命运和工匠精神。同时,作品也折射出民间传统艺术在时代变迁下的发展和困境,表现了社会和时代对非遗文化的坚守。小说塑造了麻青、美叶、阿荡等鲜活的儿童形象,故事情节曲折,对鲁西地区的文化特色、人情风貌表现得十分生动。作品有民族魂,也体现了当下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适合当代孩子的阅读。

     《皮影班》是刘福君的第二部长篇儿童文学作品,乡土味浓郁,黄河滩皮影戏的往事,那是大秀童年珍藏的记忆。刘福君在《皮影班》之前,他的长篇处女作《麻花辫》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故事,用江南老镇“塘坞”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记述的是一个江南小镇的变迁。

     《皮影班》由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作序,博洛尼亚插画奖得主、著名画家朱成梁老师手绘封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著名文学评论家晓华、著名作家黄蓓佳,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等专家学者给予小说《皮影班》高度好评。

 

对《皮影班》的作者大秀的采访

     问:《皮影班》是你的第二部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得了曹文轩儿童文学奖。为什么想写一个黄河岸边皮影班的故事?

     答:其实,《皮影班》这个故事萌芽在很多年前就有了。

     皮影对当下的孩子而言或许有些陌生,但在我的童年时期,看皮影是一件很郑重又很盛大的事儿。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皮影是一个村子难得的娱乐,有皮影戏看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2018年回故乡的时候,村里的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在一切都那么便捷快速的时代,我回想起小时候老皮影艺人赶着毛驴来演戏的画面。在那一刻,我忽然想给现在的孩子说说自己的童年,说说皮影戏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说说一个乡村少年曾经对皮影戏的深切渴望。

     我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老的东西。作为黄河岸边的非遗文化皮影戏是我必不可少的一个兴趣点。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写作者的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更是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我写这个故事主要就是想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问: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颁奖词里提到,中国传统技艺的当代命运在《皮影班》里一一浮现。之前,为了写《麻花辫》你翻阅了很多老照片,还带着相机走遍了嘉兴的诸多小镇,现在为写第二部作品,为了搜集素材,又都做过哪些准备?

     答:写这部作品所下的功夫绝对不亚于《麻花辫》这本书。皮影班故事源于我的童年回忆。为了顺利完成《皮影班》,首先要回归故土,回忆那些有趣而难忘的童年故事。因此,创作之前我专门采访了几位老人。为了让作品更生动,我还走访了民俗博物馆,拜访了老艺人,又去档案馆查阅资料,观看皮影表演等等。为了更专注于创作《皮影班》,那一年几乎什么工作都没干,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对《皮影班》的创作与打磨上。一部作品,你要力争完美无缺,要对它负责,因为它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问:《麻花辫》里的江南小镇“塘坞”,既有江南乡村的影子,也有鲁西南乡村的影子。那这一次,皮影班的故事是不是也有江南皮影戏的影子?

     答:当然有,并且江南皮影戏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所以创作小说所需要的素材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点,而是来自于很多方面。我去了好几次海宁,乌镇等地方,很多对皮影技艺制作和皮影人细节的描写都是来自于海宁皮影。

     问:《皮影班》和上一部作品《麻花辫》有什么不同?

     答:《麻花辫》和《皮影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调调,一个是雅致细腻的烟雨江南故事。一个是粗旷豪放的黄河故事。一个泥土味十足,一个水乡味浓郁。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我的故乡。鲁西南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江南嘉兴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故乡。这十多年,我很大一段时间游荡在嘉兴的乡间,我对江南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江南老房子上砖瓦的纹路,草木的气息我都那么熟悉。

     《麻花辫》的调调是悠悠的,是雅致的。它里面的每一缕炊烟都散发着淡淡的忧伤和水雾。它像一位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女子,她所踏出的每一步似乎都包含音符。为了创作《麻花辫》我翻阅了很多那个年代的老照片,他们身后的背景是那个年代真实历史的再现。

《皮影班》是那种粗狂的,原生态的,嗓子里有一股沙哑,有一股质朴自然的味道。老棉袄、毛驴车、冰雪覆盖而空旷的黄河滩、一望无垠的麦田以及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干馒头……这些元素都是在渲染点缀黄河的粗犷与豪放。

     问: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你也是那个年代生人,这个故事的人物是否有原型,比如几个皮影班的小学徒,再比如摊西庆德班?你笔下的童年视角,乡野味浓,和现在的孩子的童年能接触到的生活,是有差距的,会不会担心自己写的这些,孩子们读时候的接受度?

     答:这部作品里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其中庆德班王师傅的原型是我小时候见过的一个皮影老艺人,那个老艺人头发花白,面容消瘦但很精神。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只有一个人物原型,而是几个人物原型集合体。所以,王师傅这个人物形象还有着我们菏泽定陶冯氏皮影一位老艺人的影子。至于故事里的几个小学徒,比如麻青、阿荡、黄痣等人身上都有着我童年时期伙伴们的影子。

     我个人觉得皮影是一种综合感很强的民间艺术。它包含了美术(雕刻、绘画)、演唱、乐器组、故事编撰、动作输出等,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审美形式,与现代的电影电视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对当下孩子而言也属于比较好玩的传统艺术。而在创作时,我要求自己对皮影部分的介绍,要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人,让没看过皮影戏的孩子一看这些文字就能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在写乡村的时候,我也注意对乡村生活里有趣和动人的故事的挖掘和再创造,让城里的孩子也能产生共情,和主人公一起成长。接受度其实是跟着故事走的,如果是一个好故事,我们就不用担心读者会因为故事的背景跟自己的生活有差异,而接受困难。

     问:你提过,贾平凹影响过你,能具体说说么?

     答:现在回忆起我读中学的那几年,总觉得比较自由,父母给的压力小,对自己的期望也小。所以总觉得有大把空闲时间。那时候很多自习课都用来看小说。当时旧书摊上贾平凹的书比较多,于是就买来看。贾平凹作品的乡土题材和语言文风是我比较喜欢的。贾平凹的语言朴实无华,他笔下的故事乡土味浓郁,很贴近生活,读起来没有距离感,非常亲切。读得多了所以渐渐就进入了他的文学世界,也就渐渐喜欢上了他的作品。

     问:最近有个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你说你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生你养你的故乡,鲁西南黄河滩;一个是你生活着的故乡,江南水乡嘉兴。怎么来看这两个故乡对你和你创作的影响?

     答:前阵子看了《文学的故乡》,选题和视角都很好的一个作品,看后也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我的黄河故乡是给予我生命的地方,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地方给了我文学上的启蒙和最原始的文学创作素材。江南嘉兴是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生活的地方。我对人生对社会的感知,对生活的感悟很多来自于这个嘉兴故乡。这个故乡给我的文学梦想插上了翅膀,让我能飞向更远的地方。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拥有两个或者多个故乡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问:你得过《人民文学》和《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办的首届校园文学新人奖,看上去是很早就搞创作了,是什么促使自己走上了写作路?

     答:我个人觉得两个原因。一个是性格。写作,特别是严肃文学写作和个人的性格有关。我以前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孤独的人幸亏有文字相伴才能让心和生活变得绚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和阅读有关。小时候娱乐活动并不多,我记得家里90年代中期才有了一台24寸黑白电视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号特别差,黑白电视机上面有两根天线,就像宋丹丹老师说的那样,有时候要用手摸着天线屏幕才会出影,手一放开人物就满屏晃动。平时在家无聊啊,就看书啊,书不多就自己想象着编故事啊。于是渐渐地喜欢上了用文字“构筑世界”。

     问:从校园文学新人奖到现在儿童文学作家,走了多少年?如何给自己找到这个定位?

     答:如果从在《菏泽日报》副刊上正式发表第一篇文章算起,有整整20年了。最狂热的时候是大学期间,大二那年暑假一个人去北京,在一个文学交流会上见到肖复兴、叶兆言、李敬泽等老师,他们给我前行路上很大鼓励与信心。可是后来文学这条路也是走走停停。大学毕业时看不到方向,后来就从事了多年的摄影工作。现在想想多年的摄影工作对我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摄影上的创作技巧可以潜移默化用在写作上。比如,写作时我特别追求画面感,并善于捕捉能打动人的瞬间。

     其实写作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擅长写什么,适合写什么。以前我模仿贾平凹的腔调写,写了七八万字,读来读去总觉得哪里不对,后来想想是因为我没有贾平凹的独特阅历。他有他的阅历,我有我自己的独特阅历。童年经历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后来有幸遇到儿童文学。由此我感悟到,写作这件事不能急,也急不来,你经历过一番成长阅历后,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因为文学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加工记载而已。

     问:能谈谈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曹文轩在序言里说,作家的写作常常是由读者的阅读决定的,你怎么看?

     答: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程并不算太长,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儿童文学格调要高,要弘扬真善美。其实儿童文学并不是以前很多人认为的“小猫小狗”那种文学,而是一门学问很深刻的门类。如果一味地蹲下身子给孩子讲自认为孩子的文学,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作家的写作是由读者决定的,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我觉得可以分两个方面阐释:首先,作家创作的时候不能闭门造车,要能“看到”读者。这个“看到”不是说单纯地迎合读者的阅读喜好,追随流行话题,而是要兼顾读者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化心态。从这个角度说,“看到”读者,体现了作家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其次,其实就是曹老师强调的那一点,儿童文学作家往往也是儿童审美和阅读的指导者、引领者。与成人相比,儿童读者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在这个前提下,作家应该做到不随波逐流,主动地去给儿童引路而不是追随儿童的脚步。

     《皮影班》没有那么大众化,它不猎奇,也不以搞怪耍宝取胜,但它向孩子们发出了一个热情的邀请:请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看一看,去寻一寻中华文化的“根”。只有对我们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从小建立起文化自信和自觉。

     问:曹文轩还提到说,书是有等级的,阅读也是分层次的,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浅阅读时代。你现在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阅读,你觉得应该怎么引导?

     答: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阅读那些高质量的书,但绝对的好与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这就要家长提高辨识能力。孩子在小学阶段,图书的选择权一般在家长手里,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努力选择高品质的图书。还有,一个家庭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所以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将来的他一定会感激曾经陪伴自己读书的你。

     问:有其他心仪的作家或作品?推荐一本最近读过的好书。

     答:最近看的儿童文学比较多,刚好看过两本,一本是曹文轩老师的《樱桃小庄》,另一本是黄蓓佳老师的《奔跑的岱二牛》。《樱桃小庄》讲述了两个乡村孩子不畏艰辛寻找走失奶奶的故事。《奔跑的岱二牛》讲述了一个富于喜感的当代农村儿童生活的故事。另外还在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读史明智,我个人觉得阅读历史对于一个作者高瞻远瞩地回望生活洞察生活有很大帮助。

     问:最近比较关注的社会话题?

     答:前几天刚追完热播网剧《隐秘的角落》。抛开别的不谈,单从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角度来看,这部剧让我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了更多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当代很大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有太多的“功利心”,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期望太大,反而更不利于孩子成长。另外,爱和陪伴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问:接下来的创作计划?

     答:最近正在创作一部与环保有关的作品,也是儿童文学作品。倡导更多的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编辑 卢宗旺)

(一审/李沙沙 二审/卢宗旺 三审/杨若邻)

 
上一篇:我校与湖南师范大学、雪峰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生命力之美——雪峰山文化与文学现代性”学术研讨会
下一篇:我校与博家师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作者:佚名 编辑:怀化学院)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荐学院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