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南高校

关于印发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6年12月09日 信息来源: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各处室、系部: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已经院党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制定配套实施规划,抓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年11月15日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2016年11月15日印发

附: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学院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打造职教品牌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是学院快速健康发展取得非凡成就的五年。在州委、州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在生源规模逐年递减、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学院凭借自身办学优势群策群力,招生工作逆势上扬,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突破万人大关。学院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十二五”期间建成校舍面积20.6万平方米,完成了1#、2#、8#学生公寓、教学楼D区、第二学生食堂、商务中心、教工宿舍一期工程、实训车间及多处绿化工程建设,投资2.9亿、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的湘西州文化体育会展中心有望于2017年竣工。到2015年,新校区建设已完成总投资5.7亿元,校园占地面积1100余亩,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有182间多媒体教室,240间各类实验实训室,实习实训设备总值达4800万元。校园基本实现了功能布局合理化、教学设施标准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校园环境生态化。学院被评为省、州两级“园林式单位”。

3.专业建设明显加强。坚持紧贴产业办专业,对接市场建专业,依托企业兴专业,现有高职专科、中职(中技)专业31个,涵盖农林牧渔、旅游、财经、电子信息、制造、轻纺食品、艺术设计、土建、文化教育等九个大类15个小类。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管理、畜牧兽医、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等专业为特色,以汽修、数控、建筑等专业为骨干,辐射相关领域的专业布局。拥有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个(旅游管理和畜牧兽医),省级精品专业1个(服装设计),省级特色专业1个(会计电算化),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汽车检测与维修和畜牧兽医),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专业1个(数控技术),州级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民族艺术系服装设计专业(民族服饰方向)被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确定为首批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专业。

4.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措并举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培并举”,实施师资建设“学历达标工程”、“教授工程”、“研究生工程”三项工程,加强了高级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渐趋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增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至“十二五”末,学院教职工688人,专任教师465名,其中,副高职称教师141名,占教师总数的30.5%;硕士学历(学位)的教师99名,占40岁以下青年教师总数的35.2%;“双师”素质教师323名,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2%。5年内新增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名,州级专业带头人2名,州“132工程”人才、州科技特派员和服务“三区”人才8名。38人获得省级表彰。共发表学术论文56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9项,获得州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

5.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以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融中职中技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格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已然形成。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迈出新的步伐,与上海顺登模型有限公司湘西分公司、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比亚迪汽车公司等100余家大中型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实施共同培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对接更加紧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正逐步形成。三是教学质量稳定提升。通过完善“两线监控、三级管理、四维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质量全过程管理,狠抓教学督导和校风整治,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畜牧兽医三个专业在湖南省专业技能抽考中合格率均达100%,名列全省第一。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3个团体二等奖,13个团体三等奖,6人次获个人一等奖,67人次获个人二、三等奖。积极推行“双证制”并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年均达85%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就业稳定率达90%以上。部分毕业生和学员成为大众创业的引领者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路人。

6.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了八校整合,内部机构初步建立,机构职责基本明确,管理工作运行正常,建立了党建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80余项,完成了学院章程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公开招考和聘任制,改革院内薪酬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和奖罚制度,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积极探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行系部主任负责制,增强办学活力。建立责权统一、厉行节约的财务运行机制,实行了全口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强化了财务规范化管理。

7.社会服务作出新贡献。社会培训工作规模化、多样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逐步形成了学院培训品牌。近年来,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对培训工作的需要,广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职工转岗培训、复员军人转业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强化培训(一村一大)、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关怀培训、农村青年创业培训以及各类企业员工业务培训等,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常态化的培训工作格局,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5000余人次。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力区域转移、身份转换、产业转变,助推了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贫攻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切实承担建整扶贫工作职责。“十二五”期间,在保靖县吕洞山镇吕洞村、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马河村开展了驻村扶贫工作,利用自身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帮助特困村发展经济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种养技术服务,培养科技示范户,举办技术培训班,有效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精准脱贫。学院连续5年被评为州建整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8.党建工作进入新常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学院决策、运行机制,完善职代会和院务公开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院党委总揽全局、驾驭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强化中心组和党员学习制度、党员“三制一卡”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狠抓“四风”问题整治,强力转作风。加大纪检监察工作力度,强化执纪监督问责,着力构建以基建、财务、人事、后勤为重点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维护了学院政治清明和干部清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整设立了20个基层党支部(总支),发展了322名新党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和关工委工作成效显著,共同汇聚成学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学院多次被评为全州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全州纪检监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关工委工作荣获国家、教育部、省、州四级共11项荣誉。

9.校园文化呈现新气象。精心打造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150余项,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明显增强,青年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二)存在的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院与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办学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学与教学管理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还不够全面、透彻;运用高职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的自觉性还不高;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还需进一步明晰。二是专业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特色不鲜明;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还不够全面、系统,需要进一步理清;缺乏推进建设和改革的制度保障。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均难以适应学院发展的要求,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四是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职能需进一步强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按劳分配、“优质优酬”、责权利挂钩的内部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落实;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够系统、针对性不足、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还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五是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学院目前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不多、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校办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强大的学术和科技影响力。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与市场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期,总的来看,学院发展面临着“五大机遇”和“四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为职业教育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中央、省、州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继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完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体制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的生源、经费等发展要素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未来五年,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组建以湘西职院为龙头的湘西职业教育集团,2020年全面完成湘西职院建设任务。我院的改革发展将迎来更加有利的环境,获得更加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2.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更多的发展动力。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维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契机。《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5年行动计划》中明确了未来5年,湖南省将重点支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械等12大重点产业。未来5年,湘西州将加大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力度,着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全面升级,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新的产业发展格局要求学院在现有的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职业教育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将要启动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对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作出重大调整,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将大幅增加,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将得到延伸和拓展,职校学生梦寐以求的职教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有望成为现实,这对促进普、职教育平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升职业教育品质必将产生有利的影响,同时也为我院向上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4.精准脱贫战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十三五”期间,我州将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在这项历史性的任务中,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和“十项工程”部署,职业教育直接肩负着“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教育发展脱贫工程”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为其他脱贫方式和脱贫工程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特别是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转移就业脱贫工程、异地搬迁脱贫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工程等中有关特色农业种养技术推广、旅游人才培养、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搬迁移民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生态补偿区人口转岗培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都需要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泛参与,为湘西州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5.社会观念逐步转变,为职业教育营造了更好的发展氛围。由于职业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职业教育一度受排斥、受歧视的状况有所改观,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稳步上升,新型人才观、就业观逐步形成,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开始正确看待并乐于接受职业教育。

(二)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挑战。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卓越职业院校建设等计划的推进实施,高职院校间的生源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等势必日益加剧,学院正处于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战略转变的关键期,探索高职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品牌建设成为学院的迫切需要。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改革一旦启动,将使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这将使学院面临更大的办学竞争压力,办学层次上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网招工作也许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积极寻求局部或整体向应用型本科的跃升越来越成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紧迫的现实需要。

3.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带来的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对照这一目标要求,我院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相比还有差距,实现向现代化职业院校迈进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4.生源不足、高考改革和招生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我国初、高中毕业生规模经过多年连续下滑,目前已跌至底谷,2015年虽有所回升,但幅度不大,一段时期内大中专生源规模仍将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从2017年起,高职高专将逐步实行招生注册制,高职高专招生竞争将更加激烈。招生地方保护主义日益严重,从目前情况来看,州内各县市都出台了十分严厉的中职招生保护政策,对我院初中起点招生工作实行层层封锁,导致我院招生成本居高不下,招生质量难以提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和我们共同作出新的探索。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州委“542”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崇德尚技、求真务实”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坚持走改革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着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湘西州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通过“十三五”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保障体系,学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招生结构、专业结构、师资结构明显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师德校风明显改进,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力争用5年时间将学院建成办学特色鲜明、服务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省内一流卓越高职院校。积极创造条件实现2-3个专业向本科专业提升。

(三)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十三五”期间,保持每年3200—3500人的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生源质量和结构,到2020年,实现三年制大专报到人数2000人以上,五年制大专控制在1400人以内。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左右,各类成人教育在读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每年短期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以上。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人文、绿色、先进、合理”的要求,统筹规划、扎实推进新校区扩容提质,不断强化学院办学基础能力和环境育人功能。投资5亿元,完成校园扩容征地400亩及三通一平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成州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建设,保证2017年下半年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智慧校园”建设;完成1栋培训大楼、1栋学生公寓、1栋学生食堂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完成后山公园、植物园等校园绿化美化项目建设,搞好道路、水、电、气、通讯、演艺广场功能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学院总建筑面积达到34万平米,校园绿化面积达到60%,道路硬化面积达到100%。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学习园、生活园、观光园。

3.专业(群)建设。对接行业和区域产业推进专业(群)建设。根据市场需要,积极稳妥地论证、增设新专业,每年拟新增设2-3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未来5年,按照省卓越校建设要求,着力调整、改造、充实和建设以下5个专业群:即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为主体的汽车维修类专业群;以会计、电子商务等专业为主体的财经及管理类专业群;以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专业为主体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以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为主体的建筑及管理类专业群;以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为主体的计算机类专业群,重点建设以下3个特色专业群:即以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特色的服装设计类特色专业群;以地方品种禽畜养殖、特色作物种植、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等为特色的农业类特色专业群;以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为特色的旅游类特色专业群,积极建设和培育高职教育本科专业。到2020年,使常年招生专业数保持在26个左右,逐步形成市场针对性强、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群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专业(群)结构。力争2个以上的专业群进入全国一流高职特色专业群,建成5个州级精品专业,努力将现有的部分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省级特色示范专业。

4.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按照省卓越校建设要求,系统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建设省级特色示范专业为引领,完成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业机器人、建筑工程技术、烹饪等专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成10门院级精品课程,努力将部分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和要求建设3门课程,每个专业群至少建成2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每个专业群至少主编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建成4门省级名师空间课堂课程,至少建成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10本项目化特色教材,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体系。

5.教学质量。建立专业技能考核制度,每个专业参加校级技术考核成绩均合格;学生参加省专业技能抽测合格率排名全省前30%。每个毕业生都能通过校级毕业设计考核,学生参加省级毕业设计抽查成绩排名全省前30%。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每年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评价,学生都能达到合格以上。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4个以上,国家级二等奖2个以上。

6.实训条件建设。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与机制,“十三五”期间,力争投资1.5亿元用于改善学院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完善各专业急需的基础性实训室和实训设备。重点推进交通工程系汽车检测站、汽车维修中心、汽车养护中心、汽车驾驶训练中心等实训基地建设;生物工程系动物医院、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工作室、湘西黄牛养殖基地、花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建设;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实训室、3D造型打印专用机房、多轴加工中心实训室、测量及互换性技术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基础教学工作站、工业机器人计算机仿真实训室、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应用实训室、智能电网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建设;应用外语系双语生态幼儿园、语音室等实训基地建设;经济贸易系VBSE财务综合多人分岗实训平台、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等实训基地建设;旅游管理系旅游文化实习中心等实训基地建设;计算机系标准化网络实训室、动漫制作工作室等实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000万元,建成1-2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每个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要建成1个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和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150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省卓越校建设标准:校外实训基地数达到学校招生专业数×5(个),每个基地每年能接受10个以上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7.师资队伍建设。到“十三五”末,学院生师比达到16:1,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位)比例达到7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重点建设专业群至少有5名以上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专业带头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骨干教师达到50%以上,其他专业群至少有3名以上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专业带头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骨干教师达到40%以上,力争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新引进2-3名“大师”,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

湘西职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年度

2015年底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目标

项目

专任教师(名)

465

491

518

545

573

600

兼职教师(名)

75

81

87

93

99

105

师 生 比

1:18

1:17.7

1:17.3

1:16.8

1:16.3

1:16

硕士以上教师[博士生(含在读)](名)

99(1)

111(1)

140(4)

173(6)

205(8)

243(10)

副高以上教师(名)

141

155

180

210

235

260

双师型教师总数(名)

323

370

425

470

516

541

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名)

3

4

5

8

10

13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科级创新团队(个)

0

1

2

3

4

5

 

注:按学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计算

8.信息化建设。按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要求,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突出教学科研信息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两条主线,推进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数字化行政办公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无纸化考试平台、多媒体教室、虚拟实验室、网络阳光服务平台等建设,对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校园网接入带宽达到1000(M/秒),到桌面带宽达到100(M/秒),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所有专任教师均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所有课程均能实现在线学习。通过优化、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管理服务信息化。

9.图书馆建设。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扩大图书馆场地,增大藏书量,优化馆藏结构,推进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完善藏、借、阅功能,提高图书馆利用率。到2020年,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80万册以上,与教学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占到60%左右,电子图书达到50万册。

10.科研工作。立项省级课题50项、院级课题100项以上,横向科研课题每年立项10项以上,技术服务收入年到账经费100万元以上,发表论文700篇,其中CSSCI、SCI、EI、CSCD等核心期刊论文50篇,培育3-5个科技产业项目,落实2-3项成果推广或新型实用科技专利推广,力争将猕猴桃、罗汉果、西瓜、甜瓜等优良新品种推向市场,实现效益产出。力争实现省级科技进步奖进步进位和国家级科研课题新突破。

11.社会服务。社会培训规模达到每年5000人次以上,逐步创立学院特色的培训品牌。认真做好苏马河、大塘两个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严格按要求完成脱贫指标,确保2017年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2018年贫困村整村脱贫、摘帽。

12.就业创业工作。就业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以省教育厅公布数据为准),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以省教育厅公布数据为准),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排在全省高职院校前40%(以省教育厅公布数据为准)。

13.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学院要依托专业、科技和人才优势有序发展校办产业,积极构建产学研平台,重点孵化和发展科技型企业,创办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2-3个。

14.后勤保障和综合治理。后勤保障服务效能和水平上新台阶,老校区水电改造全面完成,水电费收支不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新校区系统化保障服务到位,水、电、电梯、通讯故障发生率显著下降,校园“五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校内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明显提升,校园安全设施和措施到位,保持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零发生率,校内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显著下降,建成省级“平安高校”。

15.开放办学。拓展5个以上国内外联合办学项目,积极推动与本科院校的合作办学,实现开办本科专业。学院所有招生专业均实现合作企业参与教学,有1个专业试点进行集团化办学或者混合所有制特色二级学院,专业群开发1个以上国际化合作项目,将2项以上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引入教学内容,共同开发1个以上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

16.民生保障。让学院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教职员工,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改善校园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文化娱乐生活。

17.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治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党风政风进一步优化。

18.标志性成果。到2020年,学院各方面发展成果显著,取得10项以上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和40项以上省级标志性成果。

四、主要措施

为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全院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按照“干就干好、争就第一”的总要求,扎实深入地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更新发展观念,凝聚发展共识,夯实学院发展思想基础

坚定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营造科学发展、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等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全院性的办学观念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智慧,形成共识,发扬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落实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学院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进学院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开放办学理念,敞开胸怀,拓宽视野,把目光投向职业教育的更广领域、更高目标,积极寻求与本科院校、高端企业及各种优质社会资源的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道路,不断增强学院发展的高端引领和前沿带动。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努力体现人文关怀,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氛围,增强发展的凝聚力。

(二)完善保障体系,强化保障措施,增强学院发展保障能力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着力推进学院办学保障要素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落实保障措施,形成有效的保障能力,确保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党建工作“两个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推进新常态下从严治党。一是抓学习,提思想。以全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加强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四种意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二是抓纪律,转作风。严明党的六大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条规定、州委七项规定及学院十项规定,切实强化对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纪律约束和制度管理;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之以恒开展“四风”问题整治,持续转作风,着力实现固本清源、正风肃纪。三是抓班子,带队伍。以党委换届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增进班子团结,优化班子结构,提升班子水平,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按照“三严三实”、“四讲四有”要求打造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突出党员干部在各层级、各领域、各岗位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抓基层,强基础。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搞好党支部(总支)换届,进一步充实党支部(总支)领导力量,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夯实党的基层基础。五是抓廉政、促廉洁。坚决贯彻上级反腐倡廉工作精神,始终保持反腐倡廉工作的高压态势,以落实“两个责任”为根本,以完善教育、管理、惩治相结合的廉政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加强基建、财务、人事、后勤、科研等重要岗位、重点程序、关键环节监管为重点,以健全纪律制度为保障,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抓手,坚持“挺纪在前”,用好“四种形态”,加快推进纪委“三转”,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六是抓统战,聚合力。切实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和关工委的领导,抓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管理,做好老干工作,充分调动一切力量服务学院发展。七是抓宣传,树形象。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展现学院办学特色和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学院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为学院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争资上项、招商引资、合作办学、提高社会服务收益与校办产业的收益、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广泛吸纳社会捐赠、合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老校区置换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和发展资金,确保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经费稳步增长和校园建设及校内分配方案的顺利实施。健全和完善学院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学院资产高效利用和保值增值。

3.加强大学制度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加强章程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学院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着力构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保障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行使和规范运行。定期召开党代会、职代会、团代会、学代会,规范院务公开、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校内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拓宽教职工参政议政渠道,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健全涉校涉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与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机制,确保矛盾纠纷依法依规处理。

4.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学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保障。进一步推进新校区建设,完善功能设施,强化基础能力,优化校园环境;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实现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设,充实和提升实习实训设备,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成立实训基地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文体活动条件;加强新老校区水、电、通讯管网改造,推进特种设备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后勤保障硬件水平;推进院医务室扩容提质,挂靠社区成立医疗服务中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5.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坚持引培并举、建管结合,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结构优、业务精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师德教育、培训、监督、考评制度,大力弘扬“人师”精神,倡导学术道德,着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大力实施“研究生工程”、“教授工程”、“‘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立不少于学校收入5%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着力加强精英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实施国内外访学与培训、出国培训考察计划,加大国内外访问学者的选送力度,制定并实施学院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选聘与管理办法。着力加强高学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研究生激励政策,实施教师学历学位进修计划,建设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体的青年教师队伍。着力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外培和内培相结合,加强传帮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强化横向课题和应用技术科研导向,建立并实施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评聘制度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着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择优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或在学院挂职,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比例达到50%。着力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按照“同向聚合、内外联合、优化组合、高度契合”的思路组建优质教学科研团队,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与政府部门的精英加盟,促进团队快速成长。切实加强紧缺教师引进工作,着力解决交通工程系等系部师资力量严重匮乏问题。建立健全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推广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为重要内容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

6.加强校园安全和综治工作,为学院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强化校园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卫生及食品卫生安全,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落实“平安高校”创建的任务、措施和要求,在夯实和创新综治工作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大人防、技防和物防投入,为维护学院安全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三)加快组建湘西职业教育集团,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凝聚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根据《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意见》精神,加快推动组建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湘西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组织模式,实现学院与县市中职学校和职教中心分级办学、衔接贯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学院中职、中技逐步退出与县市中职、职教中心同质专业招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促进教学、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建立高效有序的集团运行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建立“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四)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教育平台,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创新和改革力度,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德育协同机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继续大力实施“5558”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00工程”、“青蓝工程”等德育工程,办好道德讲堂,重点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学院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文明意识、良好习惯、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进一步完善“经济资助、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立体资助模式。

2.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根据学院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强化“二三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开展教学质量诊断,加强教学质量考核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考核,试行教考分离制度,加强教风和学风督查,落实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专业群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试行选修课制度改革,在三年制和五年制高职中开设选修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式等方式,强化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深度对接,注重学生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推进“2+1”(即2年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1年进行顶岗实训)和“4+1”(即4年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1年进行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企业内部运行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

4.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坚持面向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加大专业和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研究和增设新专业。对招生困难、就业不理想、专业群内部关联度不强的专业实行暂停招生;对目前专业能力指向不明确、培养思路不够清晰的专业进行改造,校准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质量。紧密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湖南省“一带一部”战略、四大经济板块,湘西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构建深度融入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体系,切实加强精品制造、智能制造、“互联网+”等相关专业建设和符合当地发展需求、体现湘西州少数民族特色的相关专业建设,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性。认真贯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理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开发中“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按照“能力导向”的理论配置方式,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大力推行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学院发展活力

围绕学院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学院管理体制综合性改革,破除学院发展机制体制性障碍,提升学院管理效能和发展动力。

1.深化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系部办学主体地位,加大人、财、物权下放,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科学界定学院和系部的管理职能,完善系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教改工作,积极探索系部办学新模式,提升系部办学活力。加强学院的宏观统筹,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管理体系。

2.深化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按需设岗、择优聘用,按劳分配、注重公平,分级管理、责权对等的原则,不断深化学院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和人事聘用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职责、明确聘期工作目标任务,推行竞争上岗和干部轮岗制度,强化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实行降级、分流、待岗、辞退等处理,形成“岗位公平竞争、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推行辅导员分级待遇制度,切实推进优秀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加大绩效分配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鼓励教职工向教育教学一线岗位流动;推行“满工作量”标准,强化对行政工勤人员的绩效考核,按照“绩效优先、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完善以重实绩、重贡献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和成果奖励制度,不断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尝试实行多种收入分配形式,对部分急需人才或特殊人才实行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3.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研工作体系,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积极培育科研精神,营造科研氛围。组建校内或校内外合作科研团队,与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加强科技推广工作,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深化招生和就业工作改革。围绕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推进招生工作改革。加强招生专业团队建设,逐步退出全员招生工作机制,实现招生工作专职化专业化。建立健全招生遴选机制,按照“保稳定、保质量”的原则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合理设置入学基本条件,改变入学条件过低招生模式,保证生源应有的素质。主动适应2017年高考分类招生改革形势,科学制定高职高专注册制招生工作方案,强化州内生源基地建设,加强面向州外和省外招生,实施外省招生重点突破,努力扩大网招生规模;进一步理顺与县市中职学校办学关系,加快推进组建湘西职教集团,强化中高职衔接招生工作,努力扩大单独招生规模,逐步实现完全高职办学。围绕扩大稳定就业、对口就业、高薪就业推进就业工作改革。根据有关政策和精神,成立校级创新创业就业学院,建立湘西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有效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加强与优质企业合作,寻求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输出、定向就业机制,提高培养和就业的精准度;尝试开展国际劳务输出,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跟踪管理服务,巩固和提升就业工作成效。

5.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营管理市场化、过程控制智能化、工作流程规范化、服务水平专业化、考核评价标准化”的思路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湘西职院后勤服务质量考核制度》,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后勤、纪检监察、财务、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后勤管理体制,成立后勤服务管理中心,推进管理、经营服务分开,逐步对外开放市场,吸收校外企业参与校内后勤市场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工作,形成学校择优选择服务部门的有序竞争机制,减少学院对后勤经费投入;加快推进水电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成本核算,节约资金,减少水电等资源浪费,对水电服务保障工作进行责任承包,实行量化管理,落实节奖超罚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水电服务企业化管理。

6.深化产业管理制度改革。尝试依托系部或科研机构专业、科技、人才和人力资源兴办产业,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通过发展校办产业,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扩大学院财源收入。

(六)培育现代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注重学院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的提炼和弘扬,践行“崇德尚技、求真务实”校训,凝聚奋发有为、健康向上的湘西职院精神。充分挖掘和发挥广大师生、学生社团组织以及社会文化资源,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办好一年一度“两节一会”,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和内涵,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理念,积极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每年举办一次州级职业技能大赛,在全院形成“学技能、重技能、用技能”的丰厚氛围。积极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加大环境文化建设力度,精心打造特色和标志性文化景观,践行环境育人理念,形成具有我院特点的新校区校园文化环境。

五、规划实施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未来五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部署规划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落实责任。建立实施规划的各层级的责任机制,规划任务逐项落实到各处室、系部,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根据学院总规划制定部门配套规划和相应的年度、学期工作目标和计划及实施方案和细则,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把规划落实到位;建立相应的责任考核机制,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督促检查建立动态的规划监测、评估和完善机制,依据环境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及时修订规划。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主要任务落到实处。

上一篇:“湖湘杯”2016网络安全技能大赛
下一篇: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元旦春节期间“四风”问题反弹的通知
(作者:佚名 编辑: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荐学院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