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新闻频道

周中之教授莅临2016年湖南省“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学

时间:2016年08月03日 信息来源:教育厅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周中之教授。

 7月24日,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受邀到湖南师范大学,为2016年湖南省“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的慈善伦理”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周秋光教授主持。

 讲座中,周中之对当代中国的慈善伦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追问。他指出,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造成了当前诸多社会现象,特别是令人诟病的贫富差距加大这一问题。公平分配的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社会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慈善在调节社会分配的作用。第二,面对当前各类重大灾害,很多人有恻隐之心,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人慈善,全民慈善”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践行,而慈善这一道德分配则有助于社会问题的更好解决。第三,当今社会将社会失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扬正能量,而慈善即是一种社会正能量。面对一方面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真善美的呼唤,而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呼吁正能量成为时代新声。

 周中之从历史文化层面分析了慈善伦理的文化血脉。他指出,文化血脉是慈善伦理的根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观主要深受儒家、佛家、道家等的深刻影响。传统“仁爱”思想和“因果报应”观等成为传统中国慈善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第二,西方文化中的慈善理念源自基督宗教信仰。在西方社会,约70%—80%人有着宗教信仰,怀着一份浓浓的“宗教情结”去从事慈善公益活动,而基督教在这其间扮演着重要作用。第三,中西方都强调“仁爱”,但是方式、动机不同。其区别在于中国人有等级状态,而西方人追求一种平等。

 周中之详述了慈善事业在当代中国面临的伦理新课题。他指出,企业的慈善公益活动应该与商业结合起来,这些通过有经济效益的投资来做公益的方式,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这在价值观上是义利并举。现实生活中,社会慈善现象呈现出复杂的情况,慈善动机存在着多元化与层次性,多样化的慈善动机蕴含着道德境界的不同层次。

 周中之从关注现实的角度谈到了“中国慈善伦理的变革”这一问题。他表示,崇尚平等意识,“小爱走向大爱”,将是当代中国慈善伦理观念变革中的基本问题;社会应该充分运用法律的威慑力惩罚违背底线的公益慈善活动,运用道德的感召力激励人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献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微慈善、微公益的发展为慈善公益发展变革带来了动力,如何将娱乐活动和慈善宣传有机结合成为今后需探索之路径。

 在交流互动环节,学员们就中西慈善伦理比较、慈善发展决定因素、商业与慈善关系等问题与周中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此次精辟、新颖的慈善伦理学术报告给暑期学员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供稿\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

 

 周中之简介:

 周中之,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慈善与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优秀教师(2014年),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2009年),中国普通高校两课“百佳”教师(1997年),上海高校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1996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3年),上海市育才奖(2012年)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上海市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伦理学》,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

(作者:佚名 编辑:湖南教育)
上一篇:吉首大学“湘西自治州农村创业与扶贫”研究生实践调研活动圆满完成
下一篇: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部领导赴湖南凤凰探望研究生暑期科技服务团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