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3号)、《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36号)和湖南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全"/>
  •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南高校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时间:2016年11月18日 信息来源: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和湖南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6]312号)等文件精神和评估工作部署,学院成立了院长为组长的评估工作机构,认真组织数据填报和调查问卷,围绕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对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能力评估指标及说明》,着重对20个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就学院办学、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情况等开展自评,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形成自评报告如下:

一、学院概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医药卫生和工科专业为主,农林、经管文等专业共同发展的全日制国有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来华留学生招生单位。

学院办学始于1905年(清光绪31年)的湖南农业学堂。2003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原常德农业学校、常德卫生学校、常德机电工程学校三所国有公办普通中专学校正式合并升格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原常德农业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八所农业学校之一;原常德卫生学校建立于1951年,1958年曾升格为常德医学专科学校;原常德机电工程学校始建于1977年。一个多世纪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0余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1070亩,总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38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80余万册,中外期刊870多种。建有15个实训中心,29个校内实践基地,2692个教学工位。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共有全日制专科生在校生8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609人,其中专任教师543人,兼职教师11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5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122人。拥有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常德市“十百千”人才20人。近三年,学院教师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近百部,完成省部级、市(厅)级课题立项7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常德市科技进步奖10项。

2006年,学院第一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次;2011年,学院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通过;2012年,圆满完成了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学院为湖南省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及题库开发项目牵头单位,药学专业为湖南省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护理专业为湖南省高职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除此,学院还是湖南省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湖南省中高职衔接试点学校,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依托的湘西北汽车技术服务中心为湖南省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二、主要成效

(一)办学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居全省前列。常德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加,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收入为7318.34万元(不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学杂费及其他收入8265.55万元),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7582人折算,年生均财政拨款为0.96万元。2014年学院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收入为7487.90万元(不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学杂费及其他收入6909.43万元),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8687人折算,年生均财政拨款为0.80万元。2015年学院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收入12142.89万元(不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学杂费及其他收入8169.23万元),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8287人折算,年生均财政拨款为1.46万元。

2、校园基础建设稳步推进,育人功能不断增强。近三年来,学院立足现有条件,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基本建设。一是认真规划校园总体建设方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院对校园总体建设规划进行了重新设计,完善各功能区布局,形成了学院中长期基本建设发展规划,并获常德市立项批准,确保校园建设方向明确,建设有序。其次是积极争取支持,加快基本建设步伐,满足师生员工学习和生活要求。期间,新建了5013㎡第二实训楼二期工程,升级改造了17930㎡临床医学实训中心,建成了湘西北医考中心,除此还建设了20249㎡学生活动中心和6898㎡教师公租房。三是争取市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每年增加400万元教育费附加专门用于教学设施设备的添置。

截止2015年,学院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338.49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19万元;总建筑面积358208.9㎡,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为196625㎡,生均 23.72㎡,行政及办公用房面积为14888㎡。

3、学院信息化教学条件良好,数字化校园已初具雏形

(1)学院软硬件平台已基本筑实。近三年来学院连续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院重点建设项目,学院信息化工作各项软硬件条件已具备扎实基础。

一是学院早已建成主干传输速度为1000M出口带宽300M的校园网,覆盖了全部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学生宿舍及教职工宿舍,拥有1580个信息点、1875台教学用计算机。相继建设有370间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建成了数字广播网、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为每一位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后又与三大运营商合作共建了网络校园,三横两纵五大主干地下弱电管网通道覆盖了学院各大建筑群,有线无缝覆盖了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和教师生活区。无线网络无缝覆盖建设项目正筹备实施。

二是学院门户网站采用了全新的网站管理后台,所有更新内容一经上传即时发布,结束了以往零散建站和静态管理的时代。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总共近40多个子网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站群系统,功能辐射至学院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2013年学院又引入微软虚拟服务器管理平台,并针对网络核心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换核心交换机,采购了新的存储设备、防火墙、WEB防火墙和行为管理器,进一步提高了数字校园综合性能和安全等级。

三是学院于2014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共建了数字校园(含校园一卡通)项目,解决了数据孤岛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到目前为止,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建成,全院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门户已经建成,招生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离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OA办公、校园一卡通、门禁、图书借阅等涵盖学院各项业务的系统已经试运行。

(2)学院信息化建设队伍实力雄厚。学院将原计算机系和信息化办合二为一,成立了专门机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现了人力、物力的最大限度优化,全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工作。机构现有4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12位政府采购信息化招标评审专家,8位国家软考高级工程师,至2014年自主开发院内外项目22个,发明专利15项。他们一直从事专业教学、网络维护和系统运维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配比合理,技术梯队完善,维护力量强。且每年均要选派10人左右接受合作企业两至三个月的市场前沿专业技术实地强训,并通过权威认证考取相关资质。

(3)学院数字资源特色已经初具雏形。学院注重挖掘自身资源,服务于师生、服从于教学和管理。以医学、药学、护理三大专业为首批服务对象,建成了常德职院题库管理系统,并向全院推广,无论是单科目的期末考试还是多科目的综合考试,都可以通过题库管理系统抽题并生成试卷,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现已自主建设各类数字资源10G以上(不含音视频),上网微课课程数2门,建设有大学城个人空间6900个(只计算在校生,不包括其他平台个人空间)。题库管理系统的二期建设项目常德职院学生学习系统,学生可以在手机终端进行课后练习和模拟测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2013年,学院“基于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与考试考核应用模式探索”项目成功立项湖南省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项目,项目建设包括基于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与考试考核应用平台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两大方面。

(二)坚持标准,明确要求,“双师”教师队伍得以优化

1、坚持标准,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学院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学生规模的实际,每年制定了引进教师的计划,向紧缺急需专业倾斜,引进高层次优秀教师。对引进的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硕士及以上人员提供公租房一套、博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10万元及相应的教学配套设施。2013年引进教师2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3名、副高职称人员12名;2014年引进教师3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3名、优秀本科生22名; 2015年引进教师1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6名。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了改善,层次得到了提高。通过培养、进修等渠道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至2015年底,我院专任教师达到了543名,在校生数量为8287人,生师比为15:1。

2、明确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不断提高。学院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兼职、企业人才引进等措施搭建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等活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步伐,引导和促进广大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2015年学院安排专业教师暑假企业顶岗培训58人次,安排专业教师企业进修8人次,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企业顶岗、国内培训12人次,参加省本级培训3人次。2015年根据《关于印发<常德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常教通〔2015〕63号)和《关于组织2015年常德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定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仅2015年学院就有20名教师被认定为常德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其中顾建中老师等6人被认定为“非教师系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及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方芳老师等14人被认定为“非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分别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万元、8000元截止2015年,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

(三)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1、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初步形成了药学专业的“订单主体,联合培养,工学结合”模式,护理专业的“院校共育,做学结合,双证并举”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东亚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公司+员工,2.5+0.5”模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仿真教学、双证沟通”模式等适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积极构建“课岗证融合、教学做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合起来,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学院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仿真教学、双证沟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仿真项目、仿真实训;真实项目、仿真实训;真实项目、真实实训”三个阶段的层层递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015年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3.3%、53%。

2、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学院先后印发了《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意见》(常职院〔2011〕1号)、《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常职院〔2011〕37号)等文件,成立了学院课程改革指导小组,推进了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2011年5月学院第一轮课改全面启动,截止到2015年12月,立项的60门课程中,有52门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验收,37门课程完成了首轮实施并通过验收。

3、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学院积极践行校企合作,努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享共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工作;企业为学院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基地,学院为企业培训员工,举办理论知识讲座。

学院在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常德东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650万元(东亚设备350万元,学院场地300万元),在学院内建设了5200m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实训中心。汽车实训中心分理实一体化教学、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和对外汽车检测与维修服务等四个功能区建造,配备现代化的教学、检测维修设备,能同时容纳300名学生,年服务能力达到3000台次以上,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在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同时,开展对外经营服务。

学院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开办了“益丰班”、“老百姓班”、“民康班”、“SMT班”、“伯朗特智能装备大专班”等订单式校企合作项目,目前在校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达961人。其中药学专业联合办学与就业极具优势,被常德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药学专业现有订单班56个,其中店长班9个,“益丰班”14个、“养天和班”11个、“民康班”5个、“老百姓班”3个、“新汇班”3个、“药圣堂班”2个。

4、坚持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特别是把校外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课内实训+课程集中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课程体系。制定了《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生产实习管理规定》、《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实习与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实习与就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从制度上保障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实习时间和经费等的落实。一是保障顶岗实习时间。学院各专业基本上都采用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时间保障为10-12个月。二是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各系成立了由系主任、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兼职教师、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学院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就业实习办负责人及各系教师代表组织的顶岗实习监督考核小组,指导小组负责与企业合作制订各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工作程序并组织实施;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按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及时联系、相互配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训练指导工作,协助学校作好实习学生管理。实习监督考核小组定期赴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检查,了解实习情况,通报实习信息,加强实习管理。

5、学院按照“资源共享,功能综合”和“足够、先进、共享、配套、合作”的原则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场所。近3年,学院共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改善校内实训条件。目前学院拥有15个校内实训中心,29个校内实践基地,113个校外实习基地,10个示范性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两所融教学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附属医院。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692个,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31116天。近三年,学院学生顶岗实习专业覆盖率达100%,生均校外实习时间分别为81.95、80.75、82天。

(四)关注学生发展,毕业生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1、招生形式多元,招生计划完成质量逐年提高。生源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招生是硬指标,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为完善招生工作,我院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招生举措,利用网站、公众微信平台、招生宣传册、招生简章及平面媒体等方式,对学院进行多渠道宣传;培育招生人员内涵,规范招生人员行为;成立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和招生队伍的建设;稳步推进与中职学校的对接,加强合作扩大招生范围;加大对外省如四川、广东、重庆、贵州、甘肃等的招生宣传力度,派专门人员负责,多次奔赴当地进行招生宣传、参加现场咨询会等。通过努力近年招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招生总人数由2013年的2683人增加到2015年的2934人,呈逐年增加趋势,统招计划完成率较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自主招生完成率较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5年招生计划完成率97.1%,其中统招招生1868人,统招计划完成率93.7%,统招一志愿报考数2021,统招计划一志愿报考上线率为115%;自主招生人数1066人,自主招生计划完成率96.9%,自主招生报名数1677人,自主招生计划报考率152%,高质量地完成该年度招生计划。

2、学院重视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职业资格证证书获取率高。学院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为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了发挥其功能,学院每年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2012年学院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力争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项职业资格证书。首先,根据专业特色和优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每个专业确定了1至2个与专业相关的必考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确定2至3个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行选择。其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依据学院专业状况,划分为机电类、建筑类、信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医卫类、经贸类职业领域,有针对性地选取了41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内容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近几年,学院“双证书”制度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届毕业生获得国家资格认定体系内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及以上等级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2461人占86.45%,2014年2075人占87.59%,2015年2390人占89.51%。

3、多措并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积极应对毕业生就业形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强化就业导向,统筹毕业生顺利入职与长远职业发展,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7%以上。学院在就业工作体制和思路上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建立“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为充分发挥学院在就业工作上的宏观指导、检查考核的职能,充分发挥各系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与就业基地的紧密联系,我院的就业工作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的管理机制。学院将就业工作与毕业实习工作结合,加强毕业实习管理,设立了直属校行政管理的毕业实习与就业管理办公室,并由教务处长兼任主任。各系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系就业工作,形成了由分管就业主任、就业专干、辅导员、班主任、指导老师组成的就业服务网络。

以规范校外毕业实习全程管理为突破口,促进专业与产业链的融合,夯实就业技能。针对学生将有近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学院严把毕业实习关,对就业办和各系分别明确了职责和要求,增加了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的经费项目和标准,并规定全体专业课教师都要参与实习就业指导工作。每位教师负责不超过25名(护理专业50名)学生的毕业实习期和就业阶段的指导、检查和服务工作,做到疑有人解、事有人管、苦有处诉、难有人帮,并确保所负责指导的学生有90%以上能够顺利就业。该制度执行几年来,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了,毕业实习管理到位了,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目前各专业学生规模情况决定了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具有典型特征。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护理、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占的比例达到约40%;其次是机电、建筑、汽车检测等专业到民营企业就业,约占30%;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就业人数最多、比例最高的是常德本地区,达到了约50%的比例,同时,常德市本地生源中到本地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0%左右。

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贴合度,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2013年综合相关度为86%,2014年为89%,2015年为94%,特别是专业相关度排在第一方阵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护理专业及药学专业。

2015年,学院毕业生2670人,实际就业(含升学)2335人,其中,直接就业2208人,升入本科学校127人,初次综合就业率87.45%。2208名直接就业学生中,自主创业11人,占0.4%;在当地就业1074人,占46%;中小微及基层就业1065人,占46%,国家骨干企业就业20人,占0.8%。

(五)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针对性更强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调整与布局逐趋合理。学院主要面向医药卫生、装备制造、建筑、农林、电子信息、财经管理等行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几年来,学院立足常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尽可能与常德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的新型工业(包括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三大传统产业、二大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按照“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错位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淘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紧密的专业,专业招生数由最多的42个减少到2015年的21个。目前学院学生人数较多的医卫类专业、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分别与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中的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相匹配,专业匹配度越来越高。

2、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努力推进应用技术研究、技术转化与推广工作。一是苹果柚产业开发取得较大突破。苹果柚产品的深加工研究,已纳入常德市健康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2012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与“绿色食品证书”,产值由每亩3000元增加到万元以上。二是桃花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桃花团队一直致力于桃花品种研究、苗木推广和景观建设。指导桃花源繁育桃花苗木10万株,指导桃花源景区改造3处,指导白马湖桃花景观打造、秋花调节及桃花养护技术培训5次以上;为常德市花木协会提供技术支持,协助组织开办职业农民培训班1期共50人;加强桃花秋花品种的选育,2015年秋季,共有10个秋花材料开出丰盛的花朵,成为常德秋季赏花奇观。以花木产业为龙头,大力推进如东产业兴乡之路,农林复合经营推广较快。利用学院网络技术优势,协助如东乡搭建农林综合科技服务网络平台,目前正在进行微信信息平台的搭建。

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澧县如东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影响力。荣获2012-2013年度常德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特派员团队荣获常德市科技特派员优秀服务团队荣誉称号。被列为2013年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考察单位。在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选派顾建中、向国红、王燕、高惠林、徐兆林、步洪凤、梁继华七名教师为市科技特派员,到澧县如东乡、桃花源景区、桃源堆金豪猪养殖基地等地开展科技服务,2014-2015年并被市委组织部推荐参选省级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

充分发挥12396科技服务平台与学院科技人员的专业优势,组织教师开展科技服务与科技咨询工作。我院科技专家团的服务工作被常德晚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重视“三农”服务,注重为农民保驾护航,多次成功地化解了“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引发的群发性上访事件,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做出了积极贡献。主动开展养殖技术服务,组织专家团队,联合市、县畜牧兽医水产局等单位对如东乡养殖业进行了调研,对如东乡生态养殖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后续全面开展生态养殖打下基础,为科学养殖提供了科技支持。

2014年—2015年,应用技术研究共获湖南省科技厅项目3项,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6项,常德市科技局项目9项,其他25项,学院共立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53项,横向技术服务经费累计达123万元。

3、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方针,职业培训有序开展。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政府引导型的社会培训项目,同时积极开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职业培训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国家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建造师考前培训基地、湖南省和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湖南省移民转移技能培训基地等20余个基地先后落户我院。培训经验的不断积累,使我院社会培训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3至2015年以来,以培训基地为依托,有序开展各类培训344期,培训学员30745人次,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分别为174.1万元、405.04万元和214.47万元,三年累计技术服务到款额793.61万元。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培训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201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的精神,对2016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认真分析,学院在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行业和政府的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2、学院专业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学院虽然在专业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在专业群建设上作了一些努力,但力度和步子迈得不大,离服务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结构不合理,学生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大类,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太强,特别是专业(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没有形成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契合度都不是很高。

3、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学院还没有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省市级应用技术项目共53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2015年才43.9万元;培训项目也逐年减少,政府购买的培训项目到款额也逐年在下降。

四、努力的方向

(一)创新机制体制

1、成立由政府、企业、学院和其他组织参加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密切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体制。

2、依据学院人才、技术和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构建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校企双方人才互动、信息互动、资源互动的多维互动机制。

3、学院出台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鼓励各专业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校企双方大力开展产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管理毕业实习,共同开展就业。

(二)提升引领和服务产业的能力

1.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坚持强化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以医卫类专业为主体,以制造和土建专业大类为两翼,以农林类专业为特色,以财经和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的结构体系和发展格局。根据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专业群建设,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形成深度融入产业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

2.明确各类专业的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分类建设。一是执行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发挥专业调整机制对专业建设的调节、引领和驱动,具体落实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建设办法。二是视专业建设的发展程度和阶段,在内涵建设、规模建设、社会培训等方面确定不同的建设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专业建设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3.专业群建设。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建成护理与健康服务、药品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基层卫生、土建施工、装备制造、移动互联网等7个专业群。重点建设护理与健康服务、药品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3个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达到同类院校全省领先水平,专业数达到全院开设专业数的50%以上,在校学生数达到办学规模的60%以上。将药品技术专业群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成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构建群内专业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3门以上群内充分共享的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的网络课程。

4.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制定和实施实习实训装备达标计划,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结合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要求,协同常德市人民政府在区域内的实习实训装备计划,统筹全院装备配置,确保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医卫类专业以2016年核定规模进行配置和建设。其他专业以满足2016年培养规模为前提,未来视专业调整和发展情况实施年度装备计划。

(三)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依托学院教师和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新技术应用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市(厅)级及以上科技课题或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针对区域或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每个专业群每年独立或合作推广新技术应用项目1个以上,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扶贫点村引进和推广技术项目2个以上,产生经济效益50万元以上。继续做好如东乡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做好花木产业的开发和推广。继续开展桃花花期调节应用示范研究,提高桃花品质。

发挥学院的教育资源优势,设计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教育培训项目,为企业职工转岗、新型职业农民、待岗职工再就业、在岗职工技术更新等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服务,到2020年,年培训规模达到在校学生的1.5倍,年培训15000人次以上。为满足社会培训需要,按照职业培训的功能要求建设一栋培训综合大楼。 

上一篇:附属一医院到竹儿岭村开展义诊活动
下一篇:我院杨曦老师荣获湖南省首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现场教学展示活动比赛三等奖
(作者:佚名 编辑: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