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新闻频道

苏州大学王卫平教授莅临湖南省2016年“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学

时间:2016年08月09日 信息来源:教育厅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王卫平教授为暑期学校学员授课。



7月27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王卫平教授应邀到湖南师范大学,为湖南省2016年“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作了题为“明清时期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周秋光教授主持。

王教授从“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发展史提出慈善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导入,在例举了周秋光、曾桂林、张文等学者对于慈善的定义后,分享了自己对慈善的理解:传统慈善实际上应该包含劝善与行善两方面内容。这也成为王教授整场学术报告中的主线和核心概念。

王教授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明末慈善事业的兴起。他指出,明末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救助鳏寡孤独贫病之民为职志的民间慈善组织,这是由个体慈善活动向有组织的慈善事业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简要介绍梁其姿、夫马进等学者的研究观点,王教授对他们坚持不能从社会需求视角看待明末慈善组织的出现和慈善事业的兴起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在明末不断沦陷的社会秩序和渐深的社会危机之下,官僚士大夫力图通过端正人心、整顿风俗的方法,重建传统道德和社会秩序。一派是崇奉阳明心学者袁黄与佛、道合流,强调行善积德、因果报应,从而推动了劝善书的盛行。王教授从袁黄的劝善思想与实践出发,阐释了他提出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倡导用功过格方法积善消恶。袁黄所著《了凡四训》,从家训完成了向流行于世的劝人行善的经典善书著作的转变。尽管当时有诸多理学家反对袁黄劝善思想,却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袁黄劝善思想。这一思想在江南地区影响巨大,江南慈善事业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出现了诸如彭绍升、潘曾沂、余治等慈善人物,涌现了诸多慈善组织,推动了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派是坚持程朱理学者高攀龙、陈龙正维护儒学正统,创立同善会,从宣传皇帝圣谕、宣讲乡约入手,将救助贫困视为改良社会的有效手段。在谈到高攀龙等在无锡县创立的同善会之来龙去脉时,王教授提出了不同于夫马进的观点,还向大家介绍了无锡、嘉善同善会的一些救贫活动。随后,王教授分析了清代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的特点,包括分布地区日广、慈善组织数量大增、慈善团体种类繁多、参与阶层广泛等,并以普济堂、育婴堂与保婴会为案例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清代民间慈善事业的状况。

在报告的尾声,王教授指出,劝人行善包含两方面:劝他人行善及让每一个人成为善人。他认为劝人行善理应成为传统慈善的有机部分,联系当今社会,现代慈善事业正是缺乏这一方面,所以应该在功利社会的今天强调劝人行善。

在交流互动环节,来自温州大学的侯美林向王教授提问:“您曾经在百家讲坛讲《吴越春秋》,现在又在慈善史研究上有很高的声誉,我很好奇,您是怎么兼顾并且做到很好的?能不能讲一下您的经验?”王教授微笑着回应:“我上百家讲坛首先是应政府要求,对吴文化进行讲解和宣传。其次,这与我一直对吴文化很感兴趣相关。这次来长沙的旅途中就带着一小本吴国兵法的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刚开始是做城市史和区域社会史的,之后去日本广岛大学留学期间发现国内慈善史研究相对缺乏,方志中善堂善会的材料无用武之地。回国后,担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期间,把慈善和社会保障相结合进行研究。所以年轻人要醒得早,起得早,做得早!”

王教授敢于质疑、合理推断、充分论证的严谨治学态度令学员们感佩不已。(文/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

专家介绍:

王卫平,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史、江南区域史和方志学。主要兼职有:教育部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日本广岛历史学会海外评议员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清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系谱研究》及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中国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中国慈善史纲》专著6部,主编教材3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发表论文160余篇。


(作者:佚名 编辑:湖南教育)
上一篇:湖南省2016年“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举办第二场学员分享会
下一篇: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教授莅临湖南省2016年“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